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個重要城市,位于廣東省珠江口的西南部,是中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。珠海市陸地面積有1701平方千米,人口148.11萬人(2008年統計),是廣東省人口規模最小的城市。這里氣候宜人,冬夏季風交替明顯,終年氣溫較高,屬南亞熱帶與熱帶過渡型海洋性氣候。,寧靜、休閑是人們對珠海的第一印象。
珠江口西岸的一座“百島之市”,毗鄰澳門使她成為經濟特區,典型的亞熱帶風光、寧靜休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對她流連忘返。
早在四五千年以前,就有原始先民在珠海這塊土地上開發、繁衍、生息,春秋戰國時期,珠海地區屬百越之地,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,漢初,趙佗占三郡,自立為王,建南越國,珠海地區屬南越國。西漢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復置南海郡,珠海地區屬南海郡番禺縣地。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,隋朝隸屬寶安縣,唐代隸屬東莞縣轄。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,是香山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。宋朝以后,因這里鹽業和銀礦業興旺,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。至紹興二十二年(1152年)設置香山縣,隸屬廣州府。
沿至元、明、清三代。明末在前山筑城池,稱“前山寨”,既是軍事要塞,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、外交事務。1553年,葡萄牙人占據澳門,澳門逐漸發展為東西貿易、文化交流的中心,大批移民遷入鄰近的珠海地區,辛亥革命以后,香山縣隸屬廣東省。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。隸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。1930~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。1949年10月30日,珠海內陸地區解放。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。1951年1月,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、涌口山、萬山群島、淇澳島,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、五涌、一涌、龍穴島(現在均屬于廣州市南沙區),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、固戊、蛇口、鹽田、外伶仃島、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,后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,隸屬珠江專署(珠江管理區建于1952年,1992年設廣州市珠江管理區。珠江華僑農場先后歸中僑委、省華僑管理局、廣州市農場管理局等管理,2008年2月,廣州市撤銷珠江管理區,設立廣州南沙區珠江街道辦事處[1],萬頃沙、五涌、一涌、龍穴島現在均屬于廣州市南沙區)。1952年12月,設立中山縣漁民區,管理現在珠海市的香洲、唐家、萬山群島、擔桿列島等沿海地區,區政府設在唐家。1952年7月,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,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,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。為加強海邊防管理,發展漁農業生產,經政務院批準,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,從中山、東莞、寶安劃出一部分沿海地區及140多個島嶼,成立珠海縣,縣址設在唐家灣,隸屬粵中行署。珠海自此有了獨立的行政建制。
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,設立上涌、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,1956年底,撤區并大鄉,并將中山縣的翠微、康濟、造貝、下柵、官塘、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。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,不久全縣成為一個大公社。1959年3月,中山、珠海合并為中山縣.8月成立珠海工委。1961年4月,恢復珠海縣建制,縣址設在香洲。1979年3月,國務院批準成立珠海市,1979年3月5日,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。1980年8月26日,珠海經濟特區設立。下設一區(唐家)、二區(前山)、三區(三灶)、四區(萬頃沙,現在屬于廣州市南沙區)。1980年8月,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二十五次會議批準,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。特區面積先是6.81平方公里,1983年擴大為15.16平方公里,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里。1983年5月,斗門縣劃歸珠海市轄。1984年6月,在原珠海縣范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,為縣一級建制。以后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、平沙農場劃歸珠海,2010年是珠海特區成立30周年慶。
珠海地處海邊防,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。南宋末年,是元軍與宋軍交戰之地。明天啟元年(1621)官府為“制澳夷”(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)在前山建立新寨,稱“前山寨”,設參將府,派陸、水兵近2000名駐守。17世紀中葉,萬山、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、戰亂頻繁之地,在東澳島建立銃城,派兵守備。清朝初年,清政府實施海禁,對澳門嚴加防范。清道光年間在淇澳島設立炮臺,清道光十九年(1839),林則徐任欽差大臣,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,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,加強這一地區布防,并于清光緒二十一年(1841)在北嶺獅子山筑炮臺,派兵駐守。清光緒十三年(1887)正式建立拱北關,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,開設拱北口岸。前山寨駐軍減少,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。